两地书

两地书朗读

司马相如卓文君

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。

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成婚不久,辞别娇妻到长安做官。卓文君思念丈夫,日日盼望司马相如来信,可是常常失望。岁月疾驶,过了五年,司马相如才传书一封,只写了上面这十三个数字。

枯燥的数字一当与特定的含意联系起来,就会变得灵活了,显示出它的生命力。那么蕴蓄在这十三个数字中的含意是什么呢?卓文君有敏思之才,一眼就看出其中的奥秘。在这行数字排列中,唯独缺“亿”这个数位,“无亿”从谐音上推断不就是“无意”吗?原来司马相如有离异之心了。这个“亿”不写出来,实在能起到一般文字所不能及的作用:一是司马相如难以将弃旧之念向妻子启齿,二是司马相如又要让妻子明白他欲中断夫妇恩爱的打算,三是司马相如告诉了妻子音书久滞的真正原因,一字之省却容纳了诸多内容,这种以不写比写还要来得妙的手法,就文学角度说,的确别具风味,饶有机趣。当然,与司马相如冲破阻力,毅然私奔而结成伉俪的卓文君,接到这样的家书是非常伤心的。于是,她挥笔回书,写道:

一别之后,两地相悬,说是三、四月,却谁知五、六年,七弦琴无心弹,八行书无可传,九连环从中断,十里长亭望眼穿,百般想千般念,万般无奈把郎怨。

依照司马相如书中的十三个数字,挨次镶嵌进去,发抒了真切动人的感情。“一别之后,两地相悬”,这里的“一”,并不表示事物的数目,而就整个的回书来说,它却表示叙述衷肠的顺序。“两”有着数量概念,夫妻遥隔两地,卓文君感到寂寞无依,因分别时间太久,不免勾起了无限的思念。“说是三、四月,却谁知五、六年”,这里的“三、四”与“五、六”这些数字在语言中是虚化的,前者言其丈夫答应的归期很近,后者言其丈夫离别的日子很长。这写出了卓文君盼夫盼得焦急万分。由于心绪不宁,“七弦琴无心弹,八行书无可传”,这里的“七”与“八”是实指,与物相搭配,使“七弦琴”与“八行书”成了专用名词。无心弹琴,越发显得愁闷难遣,无法投书,愈是感到怅然若失。正因为如此,卓文君思潮奔涌,向丈夫诉说着自己内心的动荡:“九连环从中断”,用比喻形容由“两地相悬”而“八行书无可传”所带来的悲苦;“十里长亭望眼穿”,这是她与司马相如分手“谁知五六年”后焦灼地翘首望夫归的情态;“百般想千般念”,是指她无一天不想,无一天不念,想之若痴,念之如醉;“万般无奈把郎怨”,想夫不见夫影,念夫不闻夫声,也不知夫在何处,更不知夫欲何为,日日想,时时念,想不到夫写来了“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”,寓“无意”于“无亿”,这怎不令人深深埋怨不已呢!除“九连环”与“十里长亭”的“九”与“十”这两个数字有实在意义外,“百般”、“千般”、“万般”的“百”、“千”、“万”,都失去了它们的数量概念,变成了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。

卓文君的这封回书,其感情顺沿着数字的递增而递增,落墨极妙,颇见机趣。乏味的数字一进入文学领域,便给人以诗意盎然的感觉。就文学欣赏而言,在这一方面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两地书,称得上是珠联璧合的。

()

爱诗词网

爱诗词网 -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,诗词名句,诗词鉴赏,古诗三百首,唐诗三百首,宋词三百首等,尽在爱诗词网。...

爱诗词网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,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。出自《晏子春秋·内篇杂下》。

齐相晏子正在吃饭,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。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,使者没有吃饱,晏子也没有吃饱。使者返回后,向景公说了这件事。景公惊叹道:“晏子家这样贫困,我不知道,这是我的过错。”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,请他用来供养宾客。晏子谢绝不接受。景公再三地送,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。晏子说:“我家不贫困。君主给我的俸禄,不但够我周济家族,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,还可以救济百姓,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!我的家不贫困。我听说,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,转而施舍给人民,这是代替君主职位,忠臣不会这样做的;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,而不施舍给人民,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,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;进取财物于君,退得罪了士人,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,这是主持守藏物资,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。十緵(八十缕为緵)布、一豆(古食器)的食物足够中、晚年享用。”景公对晏子说:“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,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,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,你为什么推辞呢?”晏子说:“我听说,圣人千虑,必有一失;愚人千虑,必有一得。考虑起来,管仲虽是聪明人,或有所失;而我虽然愚昧,或有所得。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。”

()

【诗句】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【出处】唐·杜甫《蜀相》。【意思】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,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。隔叶:被树叶遮掩。黄鹂(lí):黄莺。【赏析】碧草掩映着台阶,也不过自为春色。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,也只是空有好音。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。碧草萋萋,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。黄鹂婉转,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。然而虽有碧草、黄鹂为祠堂增色,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,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,所以诗人怅惘、凄婉之情油然而生。“自”、“空”两个虚字下得极妙。【用法例释】用以形容庭院、树林等地草树碧绿,鸟儿自鸣,十分静寂。[例]何妨模糊一点,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。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,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。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“映阶碧柳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”,可成为这里的写照。(韦翰《汉江行》)【全诗】《蜀相》.[唐].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【鉴赏】唐肃宗上元元年(760)春,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。首联:“蜀相祠堂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森。”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,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,再以“柏森森”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。之所以选写“柏树”,相传为诸葛亮手植。这是写远望之景。颔联:“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”诗人来到祠堂,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,也不写楹联之精美,仅突出“映阶碧草”和“隔叶黄鹂”两意象,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,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,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。“自”与“空”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,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。颈联:“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”承接上联的慨叹,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。“三顾频烦”显刘备的礼贤下士;“天下计”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。即他在《隆中对》中设计的据荆州、益州,内修政理,外结孙吴,待机伐魏,统一天下。而“两朝开济”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,尽忠蜀国,鞠躬尽瘁的精神。尾联: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,生发感想: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,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、伤心流泪。杜甫早有“致君尧舜上”的匡世之心,但报国无门,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。宋朝抗金英雄宗泽,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,可见千载英雄,均有同感!全诗措词肃穆,沉郁悲壮,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。心酸鼻语,堪称千古绝唱!

()

论雅俗共赏

陶渊明有“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”的诗句,那是一些“素心人”的乐事,“素心人”当然是雅人,也就是士大夫。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“赏奇析疑”一个成语,“赏奇析疑”是一种雅事,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。然而又出现了“雅俗共赏”这一个成语,“共赏”显然是“共欣赏”的简化,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,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“奇文”罢。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,从语气看来,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,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。

()

一人家贫而不善饮,每出,止啖糟饼二枚,即有酣状。适遇友人问曰:“尔晨饮耶?”曰:“非也,食糟饼耳。”归以语妻,妻曰:“便说饮酒,也妆些门面。”夫颔之。及出,遇此友,问如前,以吃酒对。友诘之曰:“热吃乎?冷吃乎?”答曰:“是熯的。”友笑曰:“仍是糟饼。”既归,而妻知,咎曰:“酒如何说熯?径云热饮。”夫曰:“已晓矣!”再遇此友,不待问,即夸云:“我今番的酒是热吃的。”友问曰:“尔吃几何?”伸指曰:“两个。”

()

【诗句】怀君属秋夜,散步咏凉天。【出处】唐·韦应物《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》【意思】我在心中想念着你,正是秋天的夜里;此刻我一面散步,一面吟咏着初凉的天气。【全诗】《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》.[唐].韦应物.怀君属秋夜,散步咏凉天。山空松子落,幽人应未眠。【注释】①诗题一作《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》。邱员外,指邱丹,苏州嘉兴人,曾为仓部员外郎、祠部员外郎,故名。韦应物在苏州任刺史时,邱丹隐居临平山(今浙江余杭县东北),二人常有唱和。②属(zhu):值。③幽人:幽居之人,指邱员外。【全诗赏析】这是一首怀人诗。邱二十二,名丹,诗人邱为之弟,当时邱丹正在山中学道。诗前二句写诗人自己,即怀人之人。首句点明季节是秋天,时间是夜晚。次句描写诗人徘徊低吟的情形,承接自然。后半首写在山中学道的邱丹,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。这两句出于想象,既是由前二句生发,又是前两句的深化。全诗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艺术手法,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,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,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。沈德潜在《说诗晬语》中说:“五言绝句,右丞之自然、太白之高妙、苏州之古淡,并入化境。”这首诗是韦应物五绝的代表作之一。施补华称赞这首诗:“清幽不减摩诘,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。”(《岘佣说诗》)

()

玄奘西游是唐朝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。玄奘姓陈,名祎,河南缑氏(今河南偃师县)人。早年就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学习。627年8月,他从长安出发,经凉州(今甘肃武威)、瓜州(今安西),出了玉门关,只带了一匹在这条路上走过10多次的老马就闯进了沙漠,逐渐走出了西突厥的控制范围。628年的夏末进入南亚次大陆。他先在迦湿弥罗(今克什米尔)住了很久,以后屡渡恒河,遍访佛教史上的古迹。摩揭陀是他居留最久的地方,境内很多佛教遗迹。烂陀寺(印度伽雅城西北)是佛教的最高学府,他进寺学习。住持戒贤是著名的佛学家,因年老久不讲学,这时为了玄奘,破例连续讲了15个月。玄奘在这里学了5年,成为第一流的佛教学者。玄奘为了精益求精,又出门旅行数年,到处寻师访友。641年,玄奘重回烂陀寺。戒日王为玄奘举行大会,请他讲学,到会的僧俗有六、七千人,他精辟的议论,使听众深为敬佩,获得了很高声誉。643年的春天,玄奘辞别了戒日王,带了675部经论,走上了回国的道路。645年,玄奘结束了历时19年,跋涉5万余里的伟大行程,回到长安,受到热烈欢迎。玄奘译经19年,共译经74部,丰富了祖国的文化,保留了古印度的珍贵典籍。他还把秦王破阵乐和老子的《道德经》介绍到印度。他还写了一部《大唐西域记》,这本书记载了他亲身经历的110个和传闻的28个城邦、地区、国家的历史和地理,成为今天研究中古时代中西交通和中亚、西亚、南亚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