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童不解春何在

儿童不解春何在朗读

《儿童不解春何在,只向游人多处行。》什么意思|出处|翻译|用法例释

【名句】儿童不解春何在,只向游人多处行。

【出处】清·汪楫《田间》

【译注】儿童不知道春天在哪里,只往游人多的地方走。解:知道。

【用法例释】一、用以形容儿童天真好奇,喜欢热闹的天性。[例]“儿童不解春何在,只拣游人多处行。”这两句诗又把我这游兴不尽的人牵动了。我又急急奔走,向那边人多的地方去了。(廖振安《美,在我心中》)二、用以比喻不知真情或目的不明,只是瞎凑热闹。[例]“儿童不解春何在,只拣游人多处行”,对于当今中学生作文不堪承受的贫乏,这一句宋诗可移作说明。显然,对这类套作、仿作,立意上已无法再作要求。(徐晓彬《只拣趣味多处行》)

(0)

爱诗词网

爱诗词网 -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,诗词名句,诗词鉴赏,古诗三百首,唐诗三百首,宋词三百首等,尽在爱诗词网。...

爱诗词网朗读
(3)

猜你喜欢

“低眉信手續續彈,說盡心中無限事。”詩句出處:《琵琶引》;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作品。

(0)

欧阳修

花品序第一

牡丹出丹州、延州,东出青州,南亦出越州,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。洛阳所谓丹州花、延州红、青州红者,皆彼土之尤杰者,然来洛阳,才得备众花之一种,列第不出三已下,不能独立与洛花敌。而越之花以远罕识,不见齿;然虽越人,亦不敢自誉,以与洛阳争高下。是洛阳者,果天下之第一也。洛阳亦有黄芍药、绯桃、瑞莲、千叶李、红郁李之类,皆不减它出者,而洛阳人不甚惜,谓之果子花,曰某花某花;至牡丹则不名,直曰花。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,其名之著,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,其爱重之如此。

(0)

唐·白居易

(0)

【诗句】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【出处】唐·王维《鸟鸣涧》【意思】月亮出来惊吓了山鸟,偶尔会在春天的山涧中鸣叫。涧:山间流水的沟。【鉴赏1】月亮从东边山头悄悄地冒了出来,惊醒了山林中沉睡的鸟儿。此诗描写山中之夜的寂静。明月爬上了山头,放射出如同太阳般的光亮。沉睡中的山鸟被惊醒,竟以为是天亮了。【鉴赏2】明月东升,给夜幕笼罩的山谷洒满了银辉,受惊的山鸟在春涧中不时发出喳喳的惊叫声。“月出”、“鸟惊”不仅使静的环境增添了生机,而且更加反衬出春涧的幽静,万籁俱寂。【用法例释】用以形容月夜山林寂静,偶有鸟飞鸟鸣。[例]在这里,听不到任何喧闹,只有被车轮的鸣响声惊飞的山鸟在月光里飞过,能让人感受大山的律动。友人吟出王维的“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”,……(芦茜《风景》)【全诗】《鸟鸣涧》.[唐].王维.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【释】1.鸟鸣涧:地名。皇甫岳别墅所在的一个山涧,在云溪。2.闲:当寂静讲。桂花:也叫木犀。常见品种为秋天开花,但也有四季开花的。此处指的是“四季桂”,春天也开花。一说是冬季开花的桂树,春深花落。“闲”“空”二字王维诗中常见,它正是诗人空灵闲适心态的表现。3.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,追求心态的空、静,然不同的是佛徒追求物外的空无静寂,维诗却静中有动,动静相衬。故后二句转出山鸟的惊叫。【赏析】王维题友人所居的《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》之一,写春夜溪山的清幽境界。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,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。但诗人并非以静写静,使诗中的意境一片死寂;而往往是以动写静,使诗境在静谧中又显出活泼生机。这首诗中,有桂花花瓣飘坠的声息和它所散发出的丝丝芬芳,有从山间升起的皎洁月亮,还有因月出感到惊异而啁啾啼鸣的山鸟;也许,还有那春涧中潺潺流淌的水声。因此,尽管这溪山的春夜是静谧的,却浮动着安恬、温馨的气息,蕴含着春天特有的活泼生机。我们在这静美迷人的大自然中,不也可以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吗?【鉴赏】王维的《皇甫岳云溪杂题》五首是描写友人别墅风光的一组诗,《鸟鸣涧》即其一。鸟鸣涧是云溪一处地名,顾名思义,这是一个多鸟而幽静的山沟。王维“晚年唯好静”,对大自然的幽美境界多所发现。这首描写春天月色,空山鸟语的小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。关于鸟鸣和山幽之间的关系,我们的古代诗人是很感兴趣的。梁代诗人王籍就有“鸟鸣山更幽”的名句。而宋代诗人王安石却反其意而用之,在诗中写道:“一鸟不鸣山更幽”。然而,它们似乎都不如王维《鸟鸣涧》善于体察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,从而创造出更为深邃的境界。诗的前二句包含四个片语:“人闲——桂花落,——夜静——春山空”。这里的“闲”、“静”、“空”,是诗人王维最喜欢使用的字眼,在诗中它们分别表出了人的心境的平静、夜的宁静、山的寂静,加之桂花(这是春桂或月桂)落地静无声这样一个细节,就充分地写出了月出以前春山毫无声息的静谧。它使人联想到“山中不隐响,一叶动亦闻”(孟郊)或“闲花落地听无声”(刘长卿)那样幽寂的境界,正是“一鸟不鸣山更幽”。如果仅此而已,诗境便不免单调,缺乏意趣,尤其是不能见出“鸟鸣涧”的特色。所以诗人进而写道:“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”由于月出,使鸟儿受到惊扰,不时发出一两声啼鸣,打破了夜的寂静,却又反衬出深夜空山的寂静。这就是“鸟鸣山更幽”。如果没有月出前春山绝对的寂静,鸟儿就不会因月出而惊啼;而月出后整个空山的氛围仍是一片寂静,偶而传来一两声鸟鸣,反而更衬出春山的寂静,这里有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关系,也有整体与局部的对比关系;鸟声乍停之后,更显得春山无边的寂静。这里,“鸟鸣山更幽”又回到“一鸟不鸣山更幽”。然而意境却更加深邃了。因为读者不仅从比较中加深了对静的感受,而且体味到春山的寂静中包孕的无限生机。

(0)

各种神迹,除了可以正面地为宗教起张扬宣传作用,以利于它的弘传之外,还可以从反面起警戒威慑作用,以杜绝内部的背离倾向,恐吓异端。上天会以某种方式惩戒人类的观念,在中国由来已久。早在先秦即有灾异之说。“盖灾异者,天地之戒也”(《汉书·宣帝纪》)。一旦遭遇,连统治者也要公开下罪己诏,调整政策,以“上顺天心,下安百姓”。受这种观念的影响,佛教传入中国后,文学作品中描写神谴的故事便特别多。这里所说的神谴,主要是针对佛教内部的错误,从细行不端到僧人破戒都算。对于犯规的行为,僧团自有惩戒,而冥冥中来自神明的责罚,则似乎强制力更大。有故事说,一个叫释僧远的和尚生性疏诞,唯酒肉是好。终于有一夜,他梦见圣者告诫他:“再继续放荡下去,你难道还敢对着镜子照自己的模样吗?”次日他取水照面,但觉眼角处有些暗淡,伸手一摸,不料眉毛竟被抹掉了。至此他方知荒弃戒律,后果严重。于是痛下决心,一改常习,反形易性,严奉律仪。一年以后,圣者入梦表扬了他。不久他面部滋润,眉毛又长了出来。这类故事总要有一些惊人之点;唯其惊人,才可望收警戒之效。下边这个故事更为委曲婉转,因此也更著名。

有一天,某寺院举行斋会,来人很多。一个贫女正好路过此地,便带着两个幼子和一只狗入门乞食。由于身无分文,她将自己的头发剪下来,施给寺院,以表心意。看到午斋要等很久,她说还要他往,希望提前用斋。寺主答应了,让小僧给她端来三份饭食。她说不够,要求给狗一份,寺主也勉强答应了。她又说腹中还有一个胎儿,应该也给他一点吃的。寺主忍耐不住,喝斥道:“你这贪得无厌的女人,没有出生的胎儿难道也要饭吃?快快走吧!”贫女受辱,顿时离地升天,变做文殊菩萨;孩子亦随之化为善才和于阗王;狗成了狮子。同时五彩祥云满天,一时蔚为壮观。为告诫世人,文殊在空中留下一偈:“苦瓠连根苦,甜瓜彻蒂甜,是我超三界,却被阿师嫌。”然后隐化而去。众人顶礼膜拜,嘘唏感叹,唯有寺主自恨无眼,睹面不识真圣。从此该地方风气淳厚,再也没有以贫富取人的事情发生。

(0)

【诗句】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。【出处】唐·白居易《长恨歌》【意思】杨贵妃回头转眼一笑,便生出百种媚态,皇宫里面所有的妃嫔与她相比都黯然失色。回眸(móu):回头转眼看。六宫:妃嫔们的住处。粉黛:妇女的化妆品,代称妇女。【用法例释】一、用以形容女子姿色出众,千娇百媚,相形之下,其他女子黯然失色。[例]有一个女孩名叫喜巧,她的美貌无法形容。借用古人之词,即: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;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。(赵大河《隐蔽手记》)二、用以比喻人或事物十分出色,同类者相形见绌。[例]北欧国家的水果,号称从世界各地选最好的运来,说实话,货架上的李子,我连正眼都不想瞧一下。家乡的大水李那才是“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”。(彭匈《家乡果品》)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