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柳渡头行客稀

杨柳渡头行客稀朗读

援拟入情,乐府神韵。(宋宗元《网师园唐诗笺》卷十五)

【诗例】

送沈子福之江东

王维

杨柳渡头行客稀,罟师荡桨向临圻。

惟有相思似春色,江南江北送君归。

【解析】

“援拟入情”,依据宋宗元的评论,包括两方面内涵:一是援引眼前景物化作比拟,入情入理;二是摹拟乐府神韵运用比拟以传情。总之,以乐府精神化实景实物为比拟,是诗歌创作的技巧之一。

王维的这首七绝是送别诗,首句写渡头送客,次句写船夫荡舟远去,三句言诗人相思之情“似春色”,末句言江南江北皆有春色,犹如诗人相思之情伴送友人东归。这里最重要的是“杨柳渡头行客稀”、“惟有相思似春色”两句,是理解“援拟入情”的关键。对此我们略加辨析:“杨柳”,乃春日最富特征的景色,诗于开端特意拈出“杨柳”二字,点明送别时节,又以为统摄全诗的抒情意象,为第三句“春色”预先作一提衬。杨柳或折杨柳,在古代送别诗词中几乎触目皆是,成为表达男女离愁别绪、相思依恋之情的象征物,从而转化为送别相思之情的符号或代名词。这在乐府歌辞中多有描述。例如:“曲中无别意,并是为相思。”(梁简文帝《折杨柳》)“曲”,即《折杨柳》歌曲。“莫言短枝条,中有长相思。”(孟郊《折杨柳》)杨柳,还为送别点染特定的情境与氛围,像乐府《折杨柳》所写:“悬丝拂城转,飞絮上宫吹”(岑之敬),“叶似镜中眉,花如关外雪”(韦承庆)。这是春日柳丝拂乱、柳花飘雪、柳叶明媚的一种缭乱、凄迷的情境与氛围。如此,杨柳为相思的象征物,反之,相思依恋之情又似这缭乱、凄迷的杨柳,相思之情与杨柳之境融合无间,正是杨柳意象的妙用所在。再者,第三句“春色”,并非泛指春天一切景色,而是特指的“杨柳”,据此,“杨柳——相思——春色”则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抒情意象:“杨柳”为“相思”的象征符号,“春色”又是从“杨柳”这一具象景物而转化出的抽象景色,并升华为“相思”的巧妙比拟,反之,“相思”又如“杨柳”之凄迷,如“春色”之无边。总之,这三者的连环生发,融合渗透,成为此诗“援拟入情”的巧妙构思,妙用比拟的关键。末句的“江南江北送君归”,便从上述比拟构思中自然生发而成:杨柳遍地皆生,除“春风不度玉门关”外看不见杨柳,江南江北则无处不有,特别是江河岸边,湖泽周畔,更是杨柳繁茂之处,故江南江北遍生杨柳,即江南江北遍有春色也!王维此诗所写大约是自江汉某地送别沈子福顺江而下归江东,诗人想象自西往东舟行江上,但见沿江南北两岸垂丝摇艳,花明似雪的杨柳,夹江而生,似乎炫耀着无边的春色,携带着自己无边的相思绵延伸向远方,仿佛将朋友一直送回江东。诗人援引春天触目可见的眼前景物“杨柳”,升华为遍布大自然的“春色”,转化为“相思”这一心灵情感的比拟意象,将景物与情感、比拟与相思、具象与抽象、实境与虚境妙合无间地融为一体,入情入理,极为自然。而这种“援拟”手法,完全是采取乐府歌辞常用的“杨柳”意象加以巧妙的组合、生发和升华,便将常见的朋友送别相思之情表现得如此直观、丰满、深厚、开阔。这得力于诗人“援拟”技巧之高妙,善于“援拟”而入于人的心灵情感之奥府。这种“援拟”手法,实为《诗经》比兴手法的继承和新变。如《周南·汉广》:“汉之广矣,不可泳思;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”,方玉润《诗经原始》讲:“终篇忽叠咏江汉,觉烟水茫茫,浩渺无际,广不可泳,长更无方,唯有徘徊瞻望,长歌浩叹而已。故取之以况游女不可求之意也可,即以之比文王德广洋洋也,亦无不可。总之,诗人之诗,言外别有会心,不可以迹相求。”这是援景以为比拟的妙例。像南朝乐府《西洲曲》的“低头弄莲子,莲子清如水;置莲怀袖中,莲心彻底红”,虽与双关相通,也是“援拟”手法的巧妙运用,与《汉广》援景不同者,在此诗为“援物”罢了。



()

爱诗词网

爱诗词网 -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,诗词名句,诗词鉴赏,古诗三百首,唐诗三百首,宋词三百首等,尽在爱诗词网。...

爱诗词网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【注释】

选自《老子》六十四章。

()

北京的冬季,地上还有积雪,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睛朗的天空中,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,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。

故乡的风筝时节,是春二月,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、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。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,没有风轮,又放得很低,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。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,早的山桃也多吐蕾,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,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。我现在在那里呢?四周都还是严冬的肃杀,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,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。

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,不但不爱,并且嫌恶他,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。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,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,多病,瘦得不堪,然而最喜欢风筝,自己买不起,我又不许放,他只得张着小嘴,呆看着空中出神,有时至于小半日。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,他惊呼;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,他高兴得跳跃。他的这些,在我看来都是笑柄,可鄙的。

()

原意谓只要按照同一规格,即使关起门来造的车子,也能合用。语出《景德传灯录·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》:“问:‘闭门造车,出门合辙,如何是闭门造车?’师曰:‘造车即不问,汝作么生是辙?’”《续传灯录·端裕禅师》:“一法不堕尘缘,万法本无挂碍……直饶恁么,犹是闭门造车,未是出门合辙。”

宋代朱熹在其《中庸或问》卷三中说它是“古语”。曰:“古语所谓‘闭门造车,出门合辙’,盖言其法之同也。”意思是说:虽是关起门来在家里造车,拿出门去使用,却能和车辙完全相合,这是因为依照的规格、尺寸相同的缘故。古时车辆,两轮间距离有一定尺寸,故轮子碾出的痕迹(辙)也是相同的,这叫“合辙”。

()

(节自《田敬仲完世家》)

威王初即位以来,不治,委政卿大夫。九年之间,诸侯并伐,国人不治。于是,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

()

【诗句】来如春梦不多时,去似朝云无觅处。

()

【诗句】青山横北郭,白水绕东城。【出处】唐·李白《送友人》【译注】青翠的山峰多情,横断在城关外城,明澄的流水多情环绕着城关内城。【原诗】《送友人》[唐]李白,青山横北郭,白水绕东城。此地一为别,孤蓬万里征。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挥手自兹去,萧萧班马鸣。【赏析】李白作别诗,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,如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:“孤帆远影碧空尽,惟见长江天际流。”《金陵酒肆留别》:“请君试问东流水,别意与之谁短长。”此诗也不例外。这种写法的好处,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,使人如置身其境,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,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。这首《送友人》景色如画。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。郭外城边,青山横卧,白水似练,这是送别的地点,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,纯客观地勾勒,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。下面五、六两句,浮云飘忽,落日一抹,就物象本身看,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,与一、二两句相合。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。三、四两句:“此地一为别,孤蓬万里征。”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,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。“一别”而“万里”,极大的反差,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。与此相应的是七、八两句:“挥手自兹去,萧萧斑马鸣。”状写不忍长别、眷恋难舍之情。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,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,抒写别意,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,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。唐人创作注重意象,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,于诗中往往含有“兴”的因素,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。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、白水,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,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。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“水是眼波横,山似眉峰聚”(《卜算子》)之句。后面的“浮云”、“落日”,其托意就更深。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:“浮云蔽白日,游子不顾返”(《古诗十九首》)、“思君如落日,无有暂还时”(陈后主《乐府》)。由此看,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,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,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。正是这种表现手法,使李白之别情,显得明显而又含蓄,具体却又深远无穷。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,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。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,以景寓情,以景染情,化景为情,因而自然隽永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