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看明月应垂泪

共看明月应垂泪朗读

【诗句】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。【出处】唐·白居易《望月有感》【意思】同看明月,分散各地的亲人都会垂泪,这一夜兄弟们虽分居五地,思乡之心却是一样的。乡心:怀乡思亲之情。【注释】语出白居易《自河南经乱,关内阻饥,兄弟离散,各在一处。因望月有感,聊书所怀,寄上浮梁大兄、於潜七兄、乌江十五兄,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》。造语平常而表情深挚。以“共看明月”把五处相思之情关联在一起,构思奇妙。【鉴赏】今夜我们几个兄弟,人各一方,同时看着这天上的明月,应该都会流下伤心的眼泪;在这个夜晚,大家虽然身在五个不同的地方,但是思念家乡的心情,却是完全相同的。兄弟四散分离,面对美景也无心欣赏,反而增添了彼此思念家园的惆怅情怀。【用法例释】用以形容离散的亲人月夜思乡或相互思念的情景。[例]人人有家,家家有书。白居易有诗:“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。”骨肉之情,离别之苦,都盼着通邮,等着通邮,期待着“家书抵万金”的时代早日结束。(汪金友《家书抵万金》)【全诗】《望月有感》.[唐].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,弟兄羁旅各西东。田园寥落干戈后,骨肉流离道路中。吊影分为千里雁,辞根散作九秋蓬。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。【注释】①时难:即“河南经乱”。年荒:即“关内阻饥”。世业:祖先传下的家产。②羁旅:他乡作客。③此句意谓战争后田园荒芜冷落。干戈:两种兵器,代指战争。④骨肉:骨和肉,比喻至亲,指兄弟。⑤吊影:形影相吊,形容孤独。千里雁:兄弟分隔千里。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。⑥此句意谓就像深秋的蓬草离开了根随风飞散。根:古代常以“同根”比喻兄弟。九秋:秋季九十天,此指深秋。蓬:蓬草,枯后断根,随风飞旋。⑦此句意谓五处弟兄一夜思乡之心情是相同的。五处:指浮梁、於潜、乌江、符离及作者所处的洛阳。而下邽则是故乡。【赏析】安史乱后,强大的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。地方割据势力开始不听中央的指挥,宦官专权,朝政腐败,分裂战争不断发生。白居易的少年时代,就为了避战乱而到了江南。“兄弟离散,各在一处”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描写。象白居易这样的人家犹且如此,更不用说是一般普通的老百姓。因此,白居易的这首诗,虽然写的是自己家里的事情,但在当时确是有其典型意义的,它概括了动荡时代老百姓的苦难生活,因而,这首诗也就具有了人民性。白居易写这首诗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(800)的秋天。那时,他的大兄白幼文,在浮梁县(今江西景德镇)当主簿,七兄在于潜县(今浙江临安附近)当县尉,十五兄在乌江县(今安徽和县)当主簿,他们都是白居易的堂兄。他的弟妹有一部分在符离(今安徽符离集),还有一部分在下邽(今陕西渭南境)老家。白居易自己当时可能在符离。这一天,月色皎洁。他抬头望月,想到分散在各处的弟兄姐妹,心绪纷繁,悲哀垂泪,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。“时难年荒世业空,弟兄羁旅各西东。”上句写兄弟离散的原因,下句写兄弟离散的现实。“时难”,指时世艰难。自河南经乱弟兄离散以后,兵荒马乱的局面始终没能结束过;“年荒”,指年成的不好,同时因为河南经乱,南方的粮食不能转运到这里,人民更是忍饥挨饿。“世业空”,是指白氏祖先世代遗下的产业空空如也。由于这些原因,从很早起,弟兄就离散了,而且“羁旅”在各处。“羁旅”是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意思。这说明弟兄离散、各自漂泊的局面已不是短时期的了。因此一提起这些来,诗人就禁不住感慨悲哀。他接着用一个整齐的对句控诉了当时的现实。田园寥落干戈后,骨肉流离道路中!他指出,田园之所以寥落,是因为统治者之间的大动干戈。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,争权夺利,不惜牺牲人民的生命,驱使他们去为自己卖命,使得田园无人耕种,荒凉冷落起来。战争,使人民财产生命蒙受损失,经过兵燹后的村镇,怎堪入目!多少人,拖儿带女,流离失所,奔波在道路之中!这样,诗人从自己家庭的遭变推开一笔,便诗的深度有了新的挖掘。“时难年荒”“田园寥落”和“骨肉流离”在当时是非常普遍而为所有人民都痛心疾首的事,这何止是白居易一家一姓的伤感啊!“吊影分为千里雁,辞根散作九秋蓬”两句,用形象的比喻,来说明弟兄之间的离散。古人常用“雁行”来比喻兄弟。而现在这些雁行分散了,雁儿各自在千里之外,形单影只,——这是诗人在月光之下在吊伤自己的孤影时的感触。“吊影”,是对影感伤的意思。弟兄之间,犹如九秋辞根的飞蓬,被秋风连根拔起之后,在空中分散,飞转。古代诗人常用“飞蓬”来形容自己的漂泊不定的生活。“九秋”,就是秋天,因为秋季三个月,有九旬,所以叫“九秋”。通过把弟兄之间的分离比作失群的雁,飞转的蓬,使我们对诗人的遭遇——不,应该说是那个时代老百姓的遭遇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和更形象的认识。最后,诗人把自己的对弟兄骨肉的怀念,对悲惨现实的控诉,对苦难人民的同情一齐扩展开来:“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。”弟兄们之间今夜大概都在看着明月吧,他们一定也会和我一样垂泪感伤的,今夜里怀念故乡之情,在五个地方都是一样的。“乡心”,怀念故乡之情。在这里,我们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怀念故乡之情,在字面上看,当然也不错,但实际上,应该包含着更深刻的上述的内容的。因为在白居易这首诗里所想的,所伤的,就远远不止是故乡之情啊!他想,这种想法弟兄姐妹之间是同有的,也是一切为战乱饥饿被迫东西离散的人们所具有的吧!清薛雪在《一瓢诗话》里曾论及写诗的句法和章法,这一段话在这里用倒十分妥贴的。他说,“大凡诗中好句,左瞻右顾,承前启后,不突不纤,不横溢于别句之外,不气尽于一句之中,是句法也。起须劈空,承宜开拓,一联蜿蜒,一联崒嵂,景不雷同,事不疏忽,去则辞楼下殿,住则回龙顾祖;意外有余意,味后有余味,一落一路和平,自有随手虚实,是章法也。”应该说,白居易的这首句法章法都是很高妙的。首联直截了当地把问题提了出来,交代了骨肉离散的原因,二、三两联铺得开,有形象,又有深度,尾联收得住,而且“回龙顾祖”,能结住全篇之意。整首诗八句,与题意处处相合,丝丝入扣,而一气流转,极自然宛畅之妙。出以口语,看似轻松,而沉痛在骨,不能不说在白居易的诗中是属于上品的了。

()

爱诗词网

爱诗词网 - 诗词大全_古诗词名句赏析 古诗词网提供古诗词大全,诗词名句,诗词鉴赏,古诗三百首,唐诗三百首,宋词三百首等,尽在爱诗词网。...

爱诗词网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无论是谁,只要在中国过活,便总得常听到“他妈的”或其相类的口头禅。我想:这话的分布,大概就跟着中国人足迹之所至罢;使用的遍数,怕也未必比客气的“您好呀”会更少。假使依或人所说,牡丹是中国的“国花”,那么,这就可以算是中国的“国骂”了。

我生长于浙江之东,就是西滢先生之所谓“某籍”。那地方通行的“国骂”却颇简单:专一以“妈”为限,决不牵涉余人。后来稍游各地,才始惊异于国骂之博大而精微:上溯祖宗,旁连姊妹,下递子孙,普及同性,真是“犹河汉而无极也”。而且,不特用于人,也以施之兽。前年,曾见一辆煤车的只轮陷入很深的辙迹里,车夫便愤然跳下,出死力打那拉车的骡子道:“你姊姊的!你姊姊的!”

别的国度里怎样,我不知道。单知道诺威人Ham-sun有一本小说叫《饥饿》,粗野的口吻是很多的,但我并不见这一类话。Gorky所写的小说中多无赖汉,就我所看过的而言,也没有这骂法。惟独Artzybashev在《工人绥惠略夫》里,却使无抵抗主义者亚拉借夫骂了一句“你妈的”。但其时他已经决计为爱而牺牲了,使我们也失却笑他自相矛盾的勇气。这骂的翻译,在中国原极容易的,别国却似乎为难,德文译本作“我使用过你的妈”,日文译本作“你的妈是我的母狗”。这实在太费解,——由我的眼光看起来。

()

“双眸剪秋水,十指剥春葱”的意思,全诗,出处,解释,赏析

“双眸剪秋水,十指剥春葱”是关于描写“人物摹写·人物形象·歌女”类的诗句。

()

朱敦儒《相见欢》朱敦儒

朱敦儒

()

【诗句】来如春梦不多时,去似朝云无觅处。

()

“小槽壓就西涼酒,風月無邊是醉鄉。”詩句出處:《鷓鴣天》;是宋朝詩人張鎡的作品。
陰陰一架紺雲涼。裊裊千絲翠蔓長。紫玉乳圓秋結穗,水晶珠瑩露凝漿。相並熟,試新嘗。累累輕翦粉痕香。小槽壓就西涼酒,風月無邊是醉鄉。

()

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,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。出自《晏子春秋·内篇杂下》。

齐相晏子正在吃饭,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。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,使者没有吃饱,晏子也没有吃饱。使者返回后,向景公说了这件事。景公惊叹道:“晏子家这样贫困,我不知道,这是我的过错。”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,请他用来供养宾客。晏子谢绝不接受。景公再三地送,晏子再三地谢绝不接受。晏子说:“我家不贫困。君主给我的俸禄,不但够我周济家族,而且足够我交游之用,还可以救济百姓,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!我的家不贫困。我听说,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,转而施舍给人民,这是代替君主职位,忠臣不会这样做的;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,而不施舍给人民,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,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;进取财物于君,退得罪了士人,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,这是主持守藏物资,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。十緵(八十缕为緵)布、一豆(古食器)的食物足够中、晚年享用。”景公对晏子说:“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,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,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,你为什么推辞呢?”晏子说:“我听说,圣人千虑,必有一失;愚人千虑,必有一得。考虑起来,管仲虽是聪明人,或有所失;而我虽然愚昧,或有所得。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。”

()